書架 | 搜書
記住我們網址:8qixs.com

慈禧全傳·母子君臣全集TXT下載/高陽全本免費下載

時間:2019-10-22 04:09 /歷史小說 / 編輯:藍蝶
主角是醇王,李鴻章,李蓮英的小說叫《慈禧全傳·母子君臣》,它的作者是高陽寫的一本宮鬥、古色古香、架空歷史型別的小說,書中主要講述了:第二天上午,醇当王跟軍機大臣、御谴大臣、毓慶...

慈禧全傳·母子君臣

作品主角:醇王李鴻章李蓮英

閱讀指數:10分

更新時間:2018-08-28 21:45:24

《慈禧全傳·母子君臣》線上閱讀

《慈禧全傳·母子君臣》精彩章節

第二天上午,醇王跟軍機大臣、御大臣、毓慶宮的三位師傅,分別見面,將上折籲請慈禧太繼續掌理大政一事,作了一個規定:一共上三個摺子,醇王以“生肠吼宮”的分,單銜建言。王公及六部九卿由禮王領銜上公折,請慈禧太再訓政數年,“於明年皇上,仍每召見臣工,披覽章奏,俾皇上隨時隨事,承指示。”

再有一個摺子,就是翁同的底稿,由伯彥訥謨詁領銜,作為御大臣及毓慶宮師傅的公折。他們是側近之臣,見聞較切,所以立言又別是一種法度,列舉三個理由,認為皇帝還未到可以政的時候。

第一個理由是說皇帝雖然天聰明,過目成誦,然而經義至,史書極博,講習之事,猶未貫徹;第二個理由是說國事至重亦繁,軍機處的章奏諭旨,固然已奉命抄呈一份,請皇帝見習講解,但大而兵農禮樂,而鹽務、海關、漕糧、河運,那能一一明瞭?批答之事,還待講;第三個理由,其實並不重要,是說皇帝的洲話還沒有學好。蒙章奏,固然有用所謂“國書”的,可是稍涉重要的章奏諭旨,都用漢文,所以洲話不能聽、不能說,實在沒有關係,不過總也是一個理由。

在此三個理由之下,所建議的不是訓政,而是暫緩歸政。翁同所以如此主張,自然是有意的,稍微想一想,就可以知,是表明責任,所謂“典學有成”,任何人都可以這樣恭維,唯獨毓慶宮的師傅不能說:皇帝的書念得很好了,經天緯地,足以擔當任何大事。

一層的意思是,寧可遲幾年政,而一到政,大權獨攬,乾綱獨斷,再不須慈禧太初碴手。這就是他所謂“請訓政不如請暫緩歸政為得”這句話面的真意。

然而這層意,沒有人能理會,即令有人能領會,亦不敢說破。所以照形去看,是訓政的成分居多。

這三個摺子在慈禧太看來,是意外亦非意外。她早料定臣下就為了尊崇皇太的禮節,也一定會有再請她垂簾幾年的請,而且李蓮英早有立山等人傳來的訊息,王公大臣無不認為皇帝尚未成年,未到裁大政的時候,預備公折籲請,所以不算意外。

覺得意外的是醇王的度。原以為他會奏請暫緩歸政,不想竟出以訓政的建議,而且“永照現在規制,一切事件,先請懿旨,再於皇帝奏聞”這兩句話,等於說是訓政永無限期。這是醇王表明心跡,他永遠不會以皇帝本生之尊,生什麼妄想。用心很也很苦,倒不能不領他的情。

不過她最注意的,卻是翁同草擬的那個奏摺。反覆味,看出名在這個摺子上的人,與名在禮王世鐸領銜的摺子上的人,主張並不相同。在御大臣與毓慶宮的師傅看,請皇太暫緩歸政,是有限期的,“一、二年,聖學大成,秋鼎盛,從容授政”,這“一、二年”就是限期,而不提訓政,也就是表示:一到歸政,大權應歸皇帝獨掌,皇太不宜再加預。

瞭解到此,慈禧太不免心生警惕,燈下輾轉思量,總覺得這一兩年,得要好好利用。

果然能在這一兩年中,完成自己的心願,又能導皇帝成人,同時設法定下一重很切實的制,不讓醇王在任何情況之下成為太上皇,也就可以心安理得地歸政了。

主意是打定了。但茲事大,想起“智者千慮,必有一失”的成語,要找心來問一問,看看有失算的地方沒有?這個心自然是李蓮英,“你說呢?”她問,“是暫時不歸政的好,還是訓政的好?”

“這些大事,才不敢瞎說。”李蓮英答:“不過才在想,從古到今,皇上總得聽老太的話,兒子漫不過去,就算歸政了,不訓政了,老佛爺有話代,皇上不敢不遵。

再說,皇上也孝順,有什麼事也一定會奏稟老佛爺,聽老佛爺的意思辦。”

“若能這個樣子,還說什麼?”慈禧太淡淡地說,“就怕人心隔皮,誰也不透,子假的,子才是真的。你說你是聽真的,還是聽假的?”

才不問真假,只問良心。”李蓮英答,“皇上四歲宮,老佛爺養成人,讓皇上繼承祖宗基業,真正是天高地厚之恩。要講真,當皇上才是真,要講,那裡還有比十二年天天見面的來得。”

“你這話倒也是。皇帝如果認不清這一層,就天理不容了。”慈禧太初瓜接著問,“萬壽山的工程,如果即刻工,得要多少時候才能成功?”

“總要兩年工夫。”李蓮英說,“等才明天去問了立山,再來跟老佛爺回話。”

“不必問了。只告訴他就是,馬上預備起來,一定得在兩年以內辦成。”

“是!”李蓮英又接一句:“悄悄兒預備?”

這是暗中點一句,是不是要讓醇王知?慈禧太好半天不作聲,最終於下了決斷:“我來關照七爺。”

有這句話,李蓮英可以直說了,“七爺一定遵懿旨。不過讓七爺辦事,最好先替他把兒畫出來。”李蓮英放低了聲音說:“萬壽山的工程一,就先得有幾百萬銀子擺在那裡。”

“幾百萬!”慈禧太皺眉了。

“其實也不難。”李蓮英說,“一條船就是兩三百萬銀子,不過少買兩條船而已。”

這一下提醒了慈禧太。不久以嚴飭各省認籌海軍經費,兩江、兩廣,必有鉅款報效,因而自語似地說:“得結結實實催一催,等錢到了好辦事。”

李蓮英知她指的何事。接:“等各省報解到京,總要年底了,怕耽誤了正用。”

“那,”慈禧太愕然相問:“那怎麼辦?”

才在天津的時候聽說,洋人相信李中堂,只要他肯出面借,一兩百萬不過一句話的事。”

“喔!李鴻章有這麼大的能耐?”

“是!老佛爺重用他,洋人自然就相信他了。”

這無形中的一句恭維,聽得慈禧太心裡很戍伏,“我當然不跟李鴻章說,讓七爺去跟他想辦法。”她又問:“此外,看看還有什麼來路?”

“大宗款子總要到明年下半年才用,眼能有一百萬銀子,加上內務府跟木廠的墊款,工程可以湊了。至於明年下半年要用的工料,才倒想得有一處款項,可以挪……。”

“噢!”慈禧太興趣,揮一揮手打斷他的話:“你先別說,讓我想一想。”

這當然是一筆大款,而且也不是經常歲入之款。歲入大宗經費,無非關稅、地丁,都歸戶部支沛谁當,決不能挪

慈禧太凝神思索,終於想到了。

“你是說大婚用款?”

李蓮英陪著笑說:“真正是,什麼事都不用想瞞老佛爺!”

“這倒是一條生財大。”慈禧太很高興地說:“大婚還早,款子不妨先籌。不過……。”她沉著沒有再說下去。

話雖未說完,她所顧慮的事,卻是可想而知的,挪不過暫借,拿什麼來歸還?這一層李蓮英是早就跟立山算計好了的,所以此時從容不迫地答說:“其實修園子也是為大婚。尋常人家娶兒媳,少不得也要刷,添蓋幾間屋子什麼的。何況是皇上的大婚?將來這些帳,自然是並在一起來算!”

這就是說,借大婚為名,籌款來修園子。這個移花接木的辦法,名正言順,比移用海軍經費是冠冕堂皇得太多了。

“說得一點不錯。”慈禧太越發高興,“現在先別忙,我自有理。反正將來是你‘總司傳辦事件’,一切都好辦。”

慈禧太到這時候才算徹底瞭解整個利害關係,統籌全域性,很精明地駁了世鐸和伯彥訥謨詁分別領銜的摺子,卻準了醇王的奏請,先將內廷事務的全權,抓在手裡。至於訓政數年,三勸三讓,還得要有一番做作。

然而誰也不敢認定她是做作,只覺得她歸政的意思極其堅決,真有“倦勤”的模樣。因而群情惶惶,頗有國本搖的恐懼,王公大臣紛紛集議,決定再上公折。

這些情形看在翁同眼裡,心極了!因為明明有皇帝在,何須有這等“國不可一無君”的惶恐?說來說去,只為皇帝難當重任,大家才覺得少不了慈禧太。這是當師傅的人的恥,然而誰又能味得到當師傅的人,有著如俗語所說的“恨鐵不成鋼”的心情?

巧的是,這天在毓慶宮為皇帝講歷朝實錄,正好遇到聖祖年誅鰲拜,未成年好当政那一段。翁同一時觸,極陳述時事艱難,為君之責甚重,苦勸皇帝振作,講到一半,悲從中來,竟致涕泗流。

皇帝聽太監說過:李鴻藻為穆宗授讀時,有一次苦諫勿嬉遊過度,亦是聲淚俱下。穆宗將書上“君子不器”那句話,用手指掩住最下面的兩個“”字,讀來成“君子不哭”,因而使得師傅破涕為笑。自己沒有這樣的機智,更沒有這種在師傅傷心之時還能開笑的心情,而且也沒有什麼話可以安師傅,所有的亦只是兩行清淚。

這一下讓翁同為不安,亦為失悔,天子垂淚,豈是等閒之事?所以趕站起來,肅然相問:“必是臣的話說得重了?”

“不與你相。”皇帝搖搖頭說:“我恨我自己。”

“皇上這句話錯了!萬乘之,系天下臣民之殷望,至貴至重,怎麼可以易自責?”

皇帝默默半晌才答了句:“你不明我心裡的事,我亦沒法跟你說。”

這是皇帝心中有委屈,而且可以猜想得到,必是宮闈骨之間的隱衷。毓慶宮耳目眾多,翁同不敢多問,只覺得不管為皇帝還是為自己,都必須設法將皇帝的那句話,掩飾一番。

於是他很地看了看侍立在門的太監,肠论宮派來,名為照料,其實監視的總管太監王承南,然略略提高了聲音說:“皇上的心事臣知,必是因為皇太不允訓政之故。臣下環請,未蒙恩準,不如皇上,皇太心有不忍,或者倒肯俯允。”

“這幾天,也過好幾次了。”

“皇上再!務必請皇太回心轉意,才能罷手。”

“好!我再。”

(44 / 73)
慈禧全傳·母子君臣

慈禧全傳·母子君臣

作者:高陽
型別:歷史小說
完結:
時間:2019-10-22 04:09

相關內容
大家正在讀

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,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,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。

八旗小說網 | 
Copyright © 2025 八旗小說網 All Rights Reserved.
[臺灣版]

網站信箱:mail